此生不负为人愿,苦作航舟仇为帆。
何人识我心中恨,十年卧薪一日还。
(一)
大楚长寿三年,中宗姜鸿宾天。四岁的太子姜昱登基即位。次年,改年号承泽。
承泽二年,六岁的小皇帝姜昱梦中受佛祖点化,立志出家普渡世人,朝中大臣苦劝无果。该年姜昱于佛家圣地大林寺出家,方丈恒远代师收徒。言其幼有宿慧,赐法号恒智。
同年,群臣苦谏,太后薛氏监国。
承泽十二年,农历六月初六。大佛诞。
空明山,大林寺。
天空刚刚放亮,寺中僧人已经忙碌起来。为今天的大佛诞,同时也为了恒智大师的升座大典做准备。
恒智大师虽然年纪不大,仅仅十六岁的他,佛法修为却已在大林寺首屈一指。恒智六岁出家,就在方丈身前精研佛法,十岁便已阅遍大林寺二十二部大乘佛法,七十二部小乘佛法,十二岁在辩难中驳倒当时的证道院首座恒苦,之后更是以佛法广度众生,让大林寺的声名大炙。终于在十六岁即将升座证道院首座,这也是大林寺建院以来最年轻的首座。
巳时末,烈日当空。山上的大林寺罕见的没有一丝风,空气似乎被灼烤的变了形状。大雄宝殿前的广场上,站满了前来观礼的各门各派之人。这次佛诞升座大典,不仅因为恒智的年少,被武林各派所重视,同时也因为恒智的俗家身份。
虽然参加观礼人数众多,但是人们并没有因为闷热的天气感到烦躁。广场上,并不嘈杂。除了大林寺肃穆的环境,从人群中偶尔飘过的目光,似乎预示有什么事情即将发生。
恒智静坐在禅房之中,口中默念着静心咒,双目微闭。稍显稚嫩的面容上,却多了些在他这个年龄少有的坚韧。
“叩叩叩”,禅房外传来敲门的声音。恒智起身打开房门。一个七八岁大的小和尚站在门外,看到开门的智恒,小和尚仰起的小脸一脸的崇敬。
“师叔祖,升座大典的时间就要到了。方丈师公让我来通知您。”
恒智轻轻的拍了拍小和尚的肩膀,露出了一丝微笑。
“常静啊,我知道了,谢谢你。”
“不用谢,师叔祖,这是我应该的做的。”小和尚常静羞赧的一笑,似乎被师叔祖夸奖,是十分荣耀的事情。说完,常静转身就欲离开。
“常静。”
“嗯?还有什么事吗?师叔祖。”常静好奇的转头,看着将自己叫住的恒智。
“以后我不在了,记得要好好吃饭。再馋嘴,恐怕就没人给你好吃的了。”
常静正是小孩好动的年纪,即便每顿饭吃的很饱,也经常犯饿。因为恒智的身份,禅房内常备着糕点。以前,恒智经常拿给常静解馋。
可是,在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恒智似乎忘了,自己也只是个少年。
“师叔祖,你怎么又提这事了。”常静以为师叔祖又在拿吃东西的事逗自己。却没发现恒智今天说话语气的不同。
常静小脑袋四面环顾,生怕自己的‘秘密’被人发现。看到四周没有旁人,转头向恒智做了个鬼脸,撒腿就跑。
恒智看着渐远的人影,笑容慢慢淡去。双眉微扬,转身走回禅房。
穿上早已备好的七宝金襕袈裟,这件袈裟不仅象征着升座后,恒智在大林寺甚至佛门各宗的地位,也代表着恒智出家前俗世的身份。
穿着袈裟的恒智,站在禅房的佛像面前,沉吟片刻,并未跪拜,只是双手合十,微躬三下。取下佛龛上一个用黄巾包裹的物件,放入胸前。
‘终于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