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一口气写完三篇控诉清兵暴行的聊斋故事,仍觉言犹未尽、意犹未了,又写了首壮游诗。才觉解了些气。心想:蒲大壮从一个庒稼汉锻炼成了出色将领。青州一战,杀得清兵闻风丧胆!照此发展下去,义军将会把清兵赶出华夏大地,光复大汉民族的天下。想到这里,只觉得心情舒畅,精神抖擞!对陈淑卿、朱纪说:“青州是历史悠久的名城,文化底蕴深厚,令人向往。今天我们要尽情游览一番。诸位意下如何?”
二人一致赞同!吃过早饭,一行三人出了客店,来到城里。义军将士正在帮助市民修理被清兵炮火摧毁的房屋,重建家园,残存的店铺照常经营,物价公道,人心趋向稳定。
“松龄兄弟,你们进城来啦!”他们正浏览市容,忽听背后有人召呼,回头一看,是蒲大壮骑马迎面而来:“我去客店找你们。店家说,你们去了城里。我随后打马紧追,你们走得好快呀!”一边说着跳下马来,和蒲松龄并肩而行。
蒲松龄问:“大壮哥,您找我们有事?”
蒲大壮说:“于大王到青州来了,问我是如何打败清兵的?我把用你的‘羊攻计’巧取云门山,一举缴获了十几门红衣大炮,青州城下大败清兵的经过向他作了汇报。于大王听了高兴!夸奖你是当代‘智多星’。要摆宴为你庆功哩!快跟我去吧!”
蒲松龄早听说于七起义反清的传闻:顺治七年,栖霞人于七聚众起义,接连攻下定海、文登、福山、海阳、即墨等地。并两度西入青州,席卷胶东大地,使清廷大为震动,今天,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义军领袖亲自来青州,大会诸将,设宴庆功。一定会劝他留在义军共事,他虽然同情义军,并设计帮助义军打败清兵,解青州之围,那是因为清兵入关以来歧视、屠杀汉人的种种暴行激起他的民族义愤!相形之下,义军劫富济贫,除暴安良,救民水火的壮举使他看到了华夏大地实现民族复兴、百姓安居乐业的希望!又担心这些草莾英雄们往往由于思想意识狭隘、目光短浅难成大事,所以,他并不想参加义军,因为这有违他的人生志向。所以,对于大王的赏识并不感到惊喜,淡然一笑道:“好吧!”
陈淑卿说:“蒲兄,于大王召见您,闲人不宜跟随。你跟大壮哥去吧!我们听牛大哥说书去。”
蒲松龄跟蒲大壮来到军营,于七早在辕门之外恭侯。这位叱咤风云的义军领袖,相貌魁伟,气宇轩昂。见蒲将军身后跟着个青年秀才,立刻抱拳相迎:“欢迎先生光临!于某这厢有礼啦!”
蒲松龄急忙还礼:“多谢大王接待!大王军务缠身,百忙中召见学生。学生不胜荣幸!”
于七道:“于某得先生这样的高人帮助,荣幸之至!”于是携了蒲松龄的手,并肩进入大营。宾主坐下,于七躬身便拜。蒲松龄急忙扶住道:“蒲子何等人?值得大王如此敬重?折煞小人了!”
于七道:“先生乃当世奇才,不但文章闻名天下,而且深通韬略,有经天纬地之才!于某只恨相见太晚!早有先生参赞军机,义军早成大事了!”
蒲松龄道:“大王太夸大其辞啦!倒是学生一进城,见义军纪律严明,军民关系融洽、气氛为之一新!由此可见,大王治军有方、施政有德。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义军有大王统帅,前程无量!”
于七道:“于某一介粗人,身边几个人也多是贫苦农民出身。他们没文化,只知攻城略地之战,不懂治国理民之法。非常需要先生这样大智大谋的髙人来总理军政要务,如先生有意于义军,请留下共图大业!”
蒲松龄明白于七的意图,可这样做有违他人生志向。他是经历了两代不同王朝兴亡相继时代的人,深刻体会到晚明不如新兴的大清政权。虽然他对官场贪污腐败之风深恶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