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掉三害,以孙蕙为首的宝应县衙一班人空前团结,在蒲松龄参与谋划下,灾后重建、生产自救,清淤疏河、清理土地等迫在眉睫的工作相继开展起来,特别是王霸倒台后,孙蕙采纳夫人建议,起用陈淑卿为捕快,兵士、衙役一改往日下乡狐假虎威,扰民、祸民的土匪作风,在剿匪、揖盗,维持社会治安、保护百姓生命财产……诸多方面都取的显着成效,宝应县境内,真正实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为此,孙夫人再次设宴慎思尝,以示祝贺。
孙蕙痛定思痛,百感交集!亲自为蒲、陈二人斟酒,然后举杯道:“当初为疏河之事忤逆索玛里,我本想弃官回家,做个太平草民了却余生。熟料树欲静而风不止,索玛里为掩盖私吞诃银的罪恶行径,竟暗中串通后宫、刑部来陷害我,不是二位冒死相救,早做了刀下冤鬼!二位大恩,终生不忘?”一行说着,泪如雨下:“恩人在上,请受我一拜!”
“大人不必多礼!”蒲、陈二人急忙扶住他。
蒲松龄道:“知己不言谢,我们受君之托,忠君之事。接到仁兄书信,立即动身,星夜兼程,幸好抢先一步赶到清江!也是仁兄福大命大,有惊无险。现在,一切都化险为夷,希望仁兄不负众望,重新振作起来,肩负起疏通河道、重建灾区的重任!我们也好帮忙大干一场,不负这次宝应之行。”
孙蕙发誓道:“二位为了我,将生死置之度外,我为什么不能豁出来大干一场呢?我想好啦,为朝廷疏河大计,为造福宝应百姓,甘愿牺牲个人一切,带领全县百姓大干一场,早日疏通河道,重建新的生活,才是战胜邪恶最有利的资本!我相信,只要把广大民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又有二位全力相助,这两项艰巨任务一定能胜利完成!”
蒲松龄开门见山地说:“宝应灾情最重,疏河任务也最艰巨,大人眼下有什么困难就直说,我们尽心竭力帮助解决!”
孙蕙说:“当前最大的困难是缺粮、缺钱,既然二位已经查清治河银子被索玛里借用,朝廷不对他采取强制手段,这笔银子难以归位,河督衙门无钱下拨,要启动数万人上阵的大工程就是一句空话?粮食更是问题,水灾过后,官私仓廪储粮全部霉烂,朝廷下拨的赈灾粮食,被索玛里扣去多半,拨到县里几十石稻谷,粥厂都不够用,怎么解决民夫的吃饭问题?”
蒲松龄却听出了门道,问:“粥厂还有多少存粮?”
“不过五十石。”钱粮师爷刘孔集替孙蕙回答。
“拿出四十石招顾民夫。”
“不行!”孙蕙反对:“上面一再强调专粮专用,拿出四十石来,粥厂很快就得停火关门!”
“大人只知道粥厂重要,却不知道粥厂存在弊端!”蒲松龄一针见血地指出:“你没去那里亲眼看看,一锅粥熬出来,众人一拥而上,老、弱、病、残者抢不上,身强力壮的喝了再抢,喝饱了就走,饿了再回来抢,白白助长了青壮年人员游手好闲的不良习气。”
“粥厂还真存在这种坏现象,可是,又有什么办法解决呢?”
“把粥厂规模缩小,每天只熬少量粥供老、弱、病、残者充饥,派兵士守住粥厂大门,把青壮男丁挡在门外,这些人不老不小,不能让他们白抢粥喝,甚至滋亊生非。把他们收拢起来,去疏河工地干活,挣粮食养活自己和家里人。同样是赈灾粮食,得用得有价值,起到雇人干活的作用。这种办法叫‘以工代赈’。当年地震塌了淄川城墙时,聪明的县令就是用这个办法来雇民夫修筑城墙的,既没向朝廷伸手要钱,也没向民间摊派,就把城墙俢筑好了。因为这一功绩,还受到了朝廷的嘉奖呢!”
“我们也这么干!”孙蕙心情豁然开朗:“留仙,你赶快起草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