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太学吕先生批苏氏录》(4k)
不过,便在太学生准备看吕大临深入批判的时候,吕大临却是止住了,与学生们道:「你们帮我收集一下市面流传的这些只言片语,我需要研究一番。
学术之上,断章取义殊为不智,在不知道事情全貌之前,只以只言片语便断定其学术,这是不负责的。」
太学生们有些失望,不过他们知道吕大临治学态度极为严谨,有此行为倒也正常。
但随即他们又兴奋了起来:吕大临希望深入研究,说明他心中对这苏允已然是不满,想要多加研究,一旦发现其学说不妥,定然要起而唾之!
课后,邵伯温召集起来自己的同窗。
「吕先生的话你们也听到了,吕先生希望我们收集苏允的言论,以做一些研究,咱们也正好借这个机会,做一次实事。
接下来,我将会深入市井,将这些言论给收集起来,大家若是感兴趣,可以跟着我一起去。
当然,诸位也可以让家中奴仆在市井之中稍微收集一下,咱们将其汇总起来,提交给吕先生。」
众人纷纷应了下来,因为都有吃瓜的心思,行动极快,很快便收集起来一大册子的只言片语,邵伯温等人亲自上门交给吕大临。
吕大临看着满满一册子的章句,致谢了一下邵伯温等人,随后研究了起来。
邵伯温等人好奇吕大临会有样的反应,便在吕大临屋外徘徊不去。
吕大临在课堂上的愤怒只是一时的反应,当场怒斥歪理邪说之后,回来之后自己反省了几天。
不知全貌之前,便对别人的学说妄加指责,这不是做学问的态度!
不过,当他研究邵伯温交过来的一本章句之后,他又怒了!
「这就是歪理邪说!」
吕大临这声怒吼,顿时让屋外的邵伯温等人纷纷跑了进来。
吕大临看了一下邵伯温等人,道:「你们还没有走?」
邵伯温嘿嘿一笑道:「先生,我们想听听您对这些章句的看法?」
吕大临哼了一声道:「才刚开始看,须得研究完再说。」
邵伯温左顾右盼,道:「先生,我有些口渴,能跟您讨杯水喝麽?」
吕大临瞟了一下邵伯温,哼了一声道:「你们既然这麽感兴趣,那我便看便随意说说便是。
事先说好了,接下来我所说,只是初接触之下的第一看法,并不代表我的学术论断。
其次,这些只是章句,并不代表人家苏允的整体学问,甚至会有所偏颇,所以我的评论也会有所偏颇,这两点你们都得记住了。」
邵伯温期待道:「先生,我们能记录下来麽,能在对外讨论的时候说起你的这些观点麽?」
吕大临皱起了眉头,随即点点头道:「可,但必须将我两点意见先写下来,与人讨论时候,亦要说明这两点。」
邵伯温等人大喜,纷纷铺开纸张,准备记录吕大临的评论。
吕大临也不管他们,只管自己看章句。
不过他一看又怒了:「荒谬!什麽叫「心即理」,什麽又叫「万事万物皆由心而生发」,什麽又叫「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由道问学,格物才能致知,不穷物理,一无所知,如那村夫愚妇,又知道什麽道理?
便比如一村夫之心,他的心便是宇宙麽,万事万物皆由他的心而生发麽?
又有,万事万物皆由心而生发,那世间每日皆有人生有人死,然则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一个人的心,又如何能够影响万物?」
邵伯温经义水平在众多学生之中是最为出众的,毕竟他父亲是理学大家邵雍,他一听吕大临的一连串质疑,便理解了吕大临的意思,他赶紧提笔写下:
【苏氏认为,「心先于理」,认为心的良知即万物对理的判定,心的状态决定了对事物的认知和行为,强调「心即理」。
吕先生则认为「性即理」,天理是万物本原,必须通过格物致知来穷尽一切知识,达到对理的理解。】
又听得吕大临语气愠怒,道:「「不行不足谓之知」「知行合一」……物格而后知致,不知如何能行,不知而行,只能是失败一途而已,真是误人子弟!」
邵伯温赶紧提笔写下:
【苏氏曰,不行不足谓之知,知行合一。苏氏认为知识与行动不可分割,真正的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强调「知行合一」。
吕先生则坚持「知先行后」,认为知识在行动之前,必须先有理论知识的积累,才能够去行动。】
又听吕大临道:「致良知,这里之致,乃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之意。「
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便如老夫所说,先后次序一变,大意便有了天翻地覆之变。
且先不管他这个,这不过是末节,而根本在于,他以人心代天理,那真是没有天理了,光是这点,便足以证明他之学说,全是歪理邪道矣!……」
邵伯温赶紧提笔记下:
【苏氏认为,内心的良知是人内心的道德标准和判断对错的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