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真实的抗日(2 / 4)

这里可以用国军的性命给西方列国表演一场政治秀,最大程度的触怒英美的神经和利益。

这个逻辑也不能说没有道理,就是没有把官兵的命看在眼里,不过一个不把老百姓的命当命的政府,不把官兵的命当命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为了演好这场大戏,国军早早的就在上海布局与日本的兵力对比,一开始是4比1处于绝对优势,日军仅仅有3000人但国军部署完后又迟迟不动。

导致战机延误,其原因仅仅是委员长担心如果自己主动进攻就得不到英美的同情和支持,日军也不是坐以待毙的傻子很快就以虹桥机场事件为借口。

向上海派遣了加贺号航母和4000名海军陆战队进行登陆,同时还带来了十几艘军舰打到11月初,国军已经大势已去委员长这一犹豫日本的包围圈就合拢了。

战场上的国军失去了最后撤退的机会,为什么要犹豫呢?还是在幻想英美的调停结果又又又遗误了战机的国军在撤退过程中遭到日军围攻,损失惨重。

最终国民革命军在淞沪会战伤亡约30万人,其中有十万余人的死亡是在撤退途中出现的,电影《八佰》讲述的四行仓库之战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的一场畸形战争。

本来早该撤退的有生力量,为了能在即将于布鲁塞尔召开的九国公约会议上博取同情和保留面子又被派进战场去坚守。

然而淞沪会战所有的鲜血和牺牲,仅换来九国公约会议上各国对日本上的口头谴责,无一国愿意真正制裁日本老蒋期盼已久的英美两国。

更是一开始就达成共识凡有损于对日关系的任何提议,他们一概不提,中国官兵在淞沪会战中展现了中国人的血性,然而从战术上来说,淞沪会战只能算是一场糊涂战。

80万大军溃败造成了南京门户大开,一个月后南京城被士气正盛的日军攻破惨遭屠城。

1938年六月为阻止日军向武汉进攻,委员长下令在河南花园口挖开黄河大堤,企图依靠一场人造洪灾杀伤日军,国民党一方面想要保证奇袭的效果,一方面还想,隐藏炸堤罪证方便日后甩锅给日军。

所以在炸堤时不仅没有通知民众转移,反而还严密封锁消息结果黄河炸堤之际,大堤外的百万民众还在睡梦中,最终花园口决堤直接淹死了89万人。

同时还造成了390万人无家可归1200万人受灾,2000万亩耕地被淹没形成大面积无法耕种的黄泛区,直接导致了后来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

该饥荒又导致3000万人受灾,死亡300万人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所得的战果仅仅是日军数千人的伤亡且完全没有阻止日军进攻的步伐。

花园口决堤四个月后武汉依然沦陷,同年11月占领武汉后的日军挥兵南下,剑指长沙。

为此国民政府高层特别制定了一个"焦土"政策,如果守不住就把长沙给烧了以免资敌,然而最离谱的是,日军还没有开始进攻长沙城内的警备司令部就误把一场意外失火当作焚城的信号。

并立刻命令纵火队将点燃的火把投向居民房屋和城内各处预备的油桶内,此时正值凌晨还在熟睡的居民没有得到任何通知。

等他们从梦中惊醒,自己的房屋和四周已是一片火海,仅一天之内长沙就有三万百姓被国民政府活活烧死,全城超过90的房屋被毁,史称"文夕大火"。

长沙也因此和斯大林格勒、广岛、长崎一起并列成为二战中损毁最严重的四座城市,唯一的区别就是人家是被战争摧毁的长沙是开战前被自己人给烧的。

更无语的是在长沙被烧毁一年以后,日军才正式大规模的对长沙发起进攻且连续三次都没能攻下,直到1944年的第四次进攻才把长沙拿下。

如果说前面两起事件还能拿情势所迫和国民政府无能作为借口,那下面这件事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评说了。

1944年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大势已去,为促使日本尽快投降美国打算用最新制的新式凝固汽油弹轰炸日本,但是类似的轰炸任务没有执行过。

所以美国人对这个燃烧弹的轰炸效果没有把握,怎么办呢?能想到的办法居然是先拿中国的武汉来试一试,因为武汉有大量的木质民房这点跟东京颇为相似。

于是美军便向国民政府提出了拿武汉给新式燃烧弹练练手的要求,这种要求美国人也是真敢提,更绝的是当时的国民政府还真敢答应。

1944年12月18日,美军从成都基地出动了92架b一29轰炸机,33架b一24轰炸机投下了500吨燃烧弹攻击有日军驻扎的汉口地区。

轰炸行动造成的大火连续燃烧了三天,汉口市区房屋半数被毁,12月21日美军第14航空队驾驶b一29轰炸机再次出击轰炸汉口。

这一次攻击的目标甚至不是表面所称的日军营房,仓库和码头而是直接对准汉口的贫民窟此次落弹1000多吨,汉口棚户居民大火蔓延了十余里。

同时汉口的居民住宅区以及汉口政府张家港的人口密集地都遭到了轰炸,木屋民房全部被焚毁,百姓伤亡人数超四万这个成绩让美军对新型燃烧弹的破坏效十分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