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暗喜:此番有了无馀指点,定能少行些弯路。
待衣物烘干,徐霞客便向无馀和尚辞行,欲继续其旅程。无馀和尚送其至寺门,叮嘱道:“施主此去,路途艰阻,务要小心。若有难处,随时可回寺中歇息。”霞客深深一揖,言曰:“多谢大师关怀,徐霞客铭记于心。”徐霞客心内感动:此无馀和尚,当真乃以慈悲为怀之人。
出了天封寺,徐霞客沿寺院右侧之山路而行。此路较其所想更为陡峭,时而须攀爬峭壁,时而要跨越深涧。徐霞客谨小慎微地前行,唯恐一个不慎便坠落山崖。其心内暗言:此行当真险象迭生,然为领略天下奇景,此点风险又算得何?
约行了两个时辰,徐霞客终翻越了那座大岭。立于岭顶,徐霞客放眼而望,但见群山起伏,溪流纵横。其取出地图对照,察知自己已至分水岭。徐霞客心内暗喜:此番登顶,当真不虚此行。
徐霞客驻足观之,察岭西之溪水流向石梁,而岭东之水则流向天封。其不禁慨叹造化神奇,小小一座山岭,竟能决水之流向。徐霞客仔细录下此一发现,心内暗喜,觉此行又有新获。其暗自思度:此分水岭之奇,当真乃“天下奇观”四字之最佳诠释。
休憩片刻,徐霞客沿溪流向北转去。但见溪水清澈可见底,时而激起层层浪花,时而平缓如镜。两岸奇石罗列,或如巨兽伏卧,或似仙人伫立。徐霞客不时止步,细细赏观,只觉这一路行来,处处皆为画卷。其心内慨叹: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天台山中之景致,当真鬼斧神工,妙不可言。
又行了约十里,徐霞客至上方广寺。此古寺依山而建,飞檐翘角,颇具气势。寺前一棵古树,枝繁叶茂,据传已有千年之史。霞客于寺中稍作歇息,又向寺中僧人询问了些当地之风土人情。其心内暗喜:此番不仅得以领略天台山水,还能知晓当地风俗,当真一举两得。
离了上方广寺,霞客复北行,未几便至昙花亭。此亭建于悬崖之畔,三面凌空,颇显险峻。徐霞客站于亭中,俯瞰脚下之石梁,但见一道飞瀑自天而降,如白练悬空,甚为壮观。徐霞客不禁忆起李白之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此般情状,当真与诗中所描一般无二。
徐霞客看得入迷,虽昨日已领略过石梁之奇丽,然此时再观,却又别具一番滋味。其不禁想起《楞严经》中所云:“见所见尽,尚留见在。”霞客暗自思度:这石梁之景,当真看不尽,赏不完也。其心内暗喜:此生有幸数番领略石梁奇景,实乃三生有幸。
立于昙花亭中,徐霞客取出纸笔,细细描眼前之景象。其不仅画下石梁之形貌,亦记录了周遭之地形地貌。徐霞客心言:他日若有人重游此处,吾此幅图当可为其指点迷津。其暗自决志:此番游历天台,定要将所见所闻详记,以飨后人。
日已西斜,徐霞客方觉自己于昙花亭中逗留许久。其恋恋不舍地望了最后一眼石梁,而后踏上归程。一路之上,徐霞客脑海中不断回放着今日所见之种种奇景,只觉心中满是欢悦。其暗自思度:此番天台之行,当真不虚此行,此生无憾矣。
回至天封寺时,已然华灯初上。无馀和尚见徐霞客平安归来,方放下心。徐霞客将今日之见闻逐一告知无馀和尚,无馀和尚听之连连称奇。二人相对而坐,谈天论地,直至更深夜阑。徐霞客心内感慨:此无馀和尚,不仅慈悲为怀,且学识博广,当真是个难得之益友。
此夜,徐霞客卧于禅房之中,回思这两日之经历。自华顶观日至分水岭探奇,从上方广寺至昙花亭赏景,每一处皆令其留连不舍。徐霞客暗自庆幸:此行天台,不虚此行也。其心内决志:他日归家,定要将此行见闻详录,以飨后人。
次日清晨,徐霞客起身拜别无馀和尚。无馀和尚赠徐霞客一枚护身符,言曰:“施主此去,路途遥迢,愿此符能保施主平安。”徐霞客接过护身符,心内感动,深深一揖,言曰:“多谢大师厚情,霞客定当珍之。”徐霞客心内暗言:此无馀和尚,当真是个良善之人,此番赠符,更是情重义深。
辞别天封寺,徐霞客踏上新程。其心内筹算:此番天台之行已获诸多,接下来当往何处去耶?遂取出舆图细细察阅,决计向南而行,往天台山南麓之石桥镇。
一路之上,徐霞客走走停停,时而驻足观景,时而与路人交谈。其深知:游历山水不惟赏景,更要知晓当地风土人情。每遇一处景致,徐霞客皆会仔细记录,有时以文字描述,有时用画笔勾绘。其心内暗喜:此番所记,日后定能成一部佳之游记。
行至一处山涧,徐霞客见一老樵夫正在砍柴。其上前交谈,问道:“老丈可知此处有何胜景?”老樵夫抬头望了徐霞客一眼,笑道:“先生面生,想必是外地来的。此处往东三里,有一飞瀑,名曰‘九龙瀑’,甚是壮观。”徐霞客闻之大喜,忙向老樵夫道谢,而后依其指引向东行去。
果然,未行多时,徐霞客便闻远处传来阵阵水响。随距愈近,水响亦愈烈。终焉,一座气势恢宏之瀑布现于霞客眼前。但见九道水流自高处奔涌而下,如九条银龙腾空而起,蔚为大观。
徐霞客看得痴迷,不由忆起李白之诗句:“飞流直下三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