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
天台峰顶览晨曦,
万丈霞光破云飞。
一朝尽览天下景,
不负平生壮志违。
且说徐霞客自小即立宏愿,欲遍观天下之山川,行尽大好之河山。此日至天台山,其心甚喜。前夜观华顶,今晨欲睹日出天台之奇象,遂于五更时分,乘月色复登华顶。
却道此日乃三月十六,天尚未明,徐霞客便已起身。其轻手轻足出寺门,恐惊仍于梦乡里之众僧。月光似水,洒于山间,为徐霞客照彻登山之路。徐霞客心内暗喜,思道:此番天公作美,月色如此明丽,定是上苍助吾一臂之力。
徐霞客一边攀行,一边回想昨日之所见所闻。那华顶之石、飞泉、古松,皆令其回味无尽。其暗自忖度:若能于华顶一览日出之盛景,此生之夙愿,当可了却一桩。思及此处,徐霞客不由加快脚步,恐错过那转瞬即逝之美景。
山路崎岖,徐霞客谨小慎微地向上攀援。夜间之山寂然无声,唯其足音与急促之呼吸声于山间回绕。偶有几声夜鸟之啼鸣,更增几分幽邃。徐霞客心内暗言:此般情状,当真乃“月黑见渔灯”,别有一番情韵在心头。
徐霞客攀行之际,忽觉脚下一滑,几近倾倒。定睛一瞧,原是山间露水濡湿了石阶,致台阶殊为湿滑。其不由暗自庆幸,幸得无人望见,否则岂不让人哂笑。思及此处,徐霞客不禁展颜,心想:吾徐霞客纵横天下,竟几近栽于这小小露水上,着实可笑。其暗自警省:此后行路,当更加谨慎方是。
续行向前,徐霞客渐觉衣衫有些濡湿。原是山间露浓,加之攀援劳顿,汗水濡湿了中衣。徐霞客却浑然未觉,一心只念着速些登顶,免得失却日出之美景。其心内暗自筹算:若错过这般奇景,岂不是白来此地一遭?
徐霞客一边攀行,一边回思昔日所读之诗句:“不知天台云雨处,春来特地看山花。”此番亲至天台,徐霞客方始体悟到诗中所言不虚。此云雨缭绕,山花绚烂,当真乃人间仙境。其暗自庆幸:此生有幸游历天台,实乃三生之幸。
终焉,在月色将尽、天边现起鱼肚白之时,霞客登上了华顶之巅。其深吸一气,只觉胸中豪气陡生。放眼四顾,群山起伏,云海茫茫,恍若置身仙乡。霞客不禁忆起李白之诗句:“天台山中央,满目垂云生。”于此际,其方真正领悟到诗中所描绘之景象。
徐霞客觅得一块稍平之岩石,盘膝而坐。其取出随身携之笔墨,欲记此即将至之壮丽景象。然当其展册时,却觉纸张已为露水濡湿,几不可书。霞客不禁苦笑,心言:这天台山之露水,当真为吾之克星也。其暗自悔恨:早知如此,当初便应将文房四宝妥为包裹方是。
正在徐霞客烦忧间,忽睹东方天际现一抹红霞。徐霞客顿时精神大振,知日出即将起始。其屏气凝神,目不转睛盯向东方。徐霞客心内暗喜:此番虽不能将景象记于纸上,但若能将此景深深印于脑海之中,亦算不虚此行。
只见那抹红霞渐次扩大,仿若一团烈火于天际燃烧。霞光万道,将整个天空渲成一幅绚丽之画卷。云海被染作金红色,波涛滚滚,恍若火海。徐霞客看得入神,不由忆起李白之诗句:“日出东方隈,威光烛地来。”此般情状,当真与诗中所描一般无二。
忽之间,一道金光自天际射出,犹同一柄利剑刺破了云海。紧接着,一轮红日缓缓升起,光芒四射,照耀四方。徐霞客不禁慨叹:“天下日出,无如天台”,此言果不虚也。其心内暗喜:此生得见如此奇景,纵死无憾矣。 徐霞客看得入迷,恨不能将这般美景牢牢镌于脑海之中。其暗自悔恨未及及时记录,却又庆幸自身亲睹了这般奇景。徐霞客心内暗言: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吾徐霞客有幸得见,此生无憾矣。其暗自决志:他日归家,定要将此景详记,以飨后人。
日出已过,徐霞客方觉自身已然浑身濡湿。晨露并之汗水,致其衣衫紧附于身,甚为不适。其不禁打了个寒噤,心言:须速回寺烘干衣物,免染风寒。徐霞客暗自悔恨:早知这般,当初就应多携件干爽衣物方是。
下山之路较之上山更显湿滑,霞客不得不倍加谨慎。其一边行,一边回思方才之日出美景,心中满是欢悦。虽衣衫濡湿,然霞客却觉无比舒爽,仿若整个人皆被那日出之光芒洗濯过一般。其心内暗言:此番经历,当真是 “不虚此行” 四字之最佳诠释。
回至天封寺时,寺中僧人方才起身。无馀和尚见徐霞客一身濡湿,忙将其迎入方丈室,复唤人取来干爽之衣物。霞客谢过无馀和尚,换了干衣,又将湿衣挂于火塘边烘炙。其心内感激:此无馀和尚,当真乃一良善之人,如此照拂于我。
无馀和尚见霞客精神矍铄,不似受了风寒,遂好奇问道:“施主一早去了何处?怎弄得一身濡湿?”徐霞客遂将登华顶观日出之经历细细道来。无馀和尚听罢,赞叹不迭,言曰:“施主果为妙人,为了观景,竟不惜以身涉险。”
徐霞客谦逊回曰:“不过些许劳顿耳,较那日出奇景,又算得何?”言罢,徐霞客又向无馀询问去往分水岭之路径。无馀和尚见徐霞客如此好学,便详为其指点一番。徐霞客听得仔细,不时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