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云海迷蒙寻胜景绝壁惊魂觅雁湖(1 / 3)

云海茫茫覆群峰,

绝壁悬崖险路通。

雁湖何处藏身影,

只听潺潺水声中。

九月十四日,一轮赤日自东方徐缓升起,尽驱连番笼罩于山间之阴霾。徐霞客独伫于云静庵外,凝眸远眺渐显轮廓之群山,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豪迈之意。其暗自忖度:“今朝天公作美,恰宜一览雁湖之胜景。”

念及于此,徐霞客迈着阔步流星之姿迈入云静庵,遇一名曰清隐之和尚。但见那和尚正在院中扫洒,见徐霞客至,遂止手中动作,合掌言道:“施主,今时天晴气朗,想必是欲去游赏山水乎?”

徐霞客拱手道:“正是。闻此处有一雁湖,景致甚佳,不知大师可为在下引道否?”

清隐和尚闻其言,面现难色。踌躇片刻而后道:“施主有所未闻,那雁湖今已非往昔之貌。湖中杂草丛生,俨然成一荒田矣。再者,贫僧今日本有要事缠身,恐难担引道之职。”

徐霞客闻之略感失望,然转念又言:“既如此,不知大师可有徒儿得闲,可携在下至山顶?想来登高而望,湖水应在眼底。”

清隐和尚沉吟少顷,颔首道:“此事倒是可成。小徒虽有杂务在身,送施主至山顶却无妨。”言罢,其唤来一年轻僧人,吩咐道:“你且领这位施主上山,待至山顶后便可归返。”

那小沙弥应声而来,向徐霞客行礼道:“施主请随小僧来。”

徐霞客向清隐致谢完毕,唤来随从莲舟上人,另有二仆人与小沙弥,一行五人遂踏上寻湖之程。每人手持一根竹制之杖,于蒙蒙细雨中拨开深草,徐徐攀行。

山路崎岖,行进艰难,深草没膝,举步维艰。徐霞客虽久历跋涉,于此时亦不禁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其且行且暗自慨叹:“此山虽不若泰山之高耸,却亦着实考验人之毅力。”

莲舟上人随于徐霞客之后,望徐公艰难前行之影,不由开口劝道:“徐侠士,此山路实艰行,莫若吾等休憩片刻再继行?”

徐霞客闻其言,乃摇头,笑道:“莲舟上人,汝可知‘不到黄河心不死’之理?吾等既已踏上寻湖之途,安能半途而废?况乎,此些艰辛何足挂齿?待至山顶,定有无限风光于险峰!”

闻徐霞客此般言语,莲舟上人亦不好复言,唯默默相随。一行人遂如此于深草中跋涉,走走停停,行约七八里之遥,终达山顶。

登上顶峰,徐霞客立为眼前之景所震。但见四方八面白云弥漫,犹若一片茫茫云海,平铺于群峰之下。远处群峰隐约可见,仅露星星点点之山尖,于阳光照拂下熠熠生辉,宛如琉璃之界,令人难辨海陆。

徐霞客不禁惊赞道:“此景当真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

其转头向那小沙弥言道:“多谢小师父引道,此番美景,实乃平生所仅见。”

那小沙弥微笑曰:“施主过誉矣,小僧尚有俗务在身,就此辞别。雁湖在西侧一峰,尚需翻越三个尖峰。施主路途小心。”言罢,遂转身下山而去。

徐霞客目送小沙弥离去,复将目光投于远方。忽睹云海中有一玉环般之痕,蜿蜒若带,隐隐约约,似伸手即可拾取。其不禁赞曰:“此情此景,当真乃‘蓬莱仙境,非人间得见’也!”

转而朝北俯观,只见山坳壁立千仞,其间石笋簇立,高低错落,杂然无序,恰似天然之奇景。三面翠崖环绕,较诸灵岩,更胜数筹。徐霞客不由忆起昔日游历灵岩之时情状,暗自相较,觉此处更为雄奇。

然,最令徐霞客心驰神往者,乃那幽深绝美之山谷。耳畔传来潺潺水音,却难以辨明究竟源自何处。其凝神谛听,仿若那流水之声在倾诉千年之秘。

徐霞客环望四周,只见峰峦层叠,起伏如蚁丘。唯东方一峰高耸入云,独矗于群山之中。最东之常云峰,亦仅能勉强与之并肩。其不禁慨叹大自然鬼斧神工之奇妙,造就如此绝世奇景。

此时,莲舟上人与其他二仆人亦已登至山顶,皆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徐霞客见之,笑言:“诸位辛劳矣。且于此休憩片刻,我独往寻那雁湖。”

莲舟上人闻其言,急劝道:“徐侠士,此山中地势险要,还是让吾等相随为妙。”

徐霞客摆了摆手,曰:“无妨。我向来独自行走惯矣,尔等且于此歇息,待我归来。”

言罢,徐霞客便独自向西行去。其记得小沙弥所言,雁湖在西侧一峰,尚需翻越三个尖峰。于是其依其指引,开启了艰难之跋涉。

翻过首个尖峰,徐霞客觉路途已断绝。其不得不手足并用,攀石而进。再翻一尖峰,所登之所已处半空之中。徐霞客俯观脚下,但见云雾缭绕,深不见底,不由得心中一惧。

值此时,其忽忆起本地县志中有一记云:“湖在山顶,龙湫之水,乃自湖中流出。”

徐霞客详察周遭地形,见山势渐低,而上游之涧水却是自东边高峰发源,与此地已隔二谷。其心中暗思:“莫非是我记错方向?”

思及此,徐霞客决计折返回去,改向东边最高之峰进发。其沿原路下山,复向东翻越二岭。此一路,人踪俱无,四周寂然无声,唯徐霞客之脚步声回荡于山谷之间。

渐而,山势愈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