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之渊源(2 / 2)

徐氏略记 缓安甫 1980 字 17天前

叔带兵监视武庚。二年后周武王死,使其子周成王继位,因年幼武王弟周公旦(即周公)代其执政,则管叔、蔡叔对此不满,武庚利用其矛盾,乘机拉拢管叔、叔,并联合东方亲商的旧势力-徐、奄、蒲等17个方国,以“周公将不利于孺子”为借口起兵反周。周公首先向姜太公(宰相:名姜尚,姜子牙)表白自己辅成王的诚意,安定了内部,便率军东征,诛灭武庚等叛周的殷商贵族,并杀死管叔,流放蔡叔,然后令周公之子伯禽继续进攻叛变的东方各国。经过三年战争,平定了叛乱诸国,周朝势力进入了东方。封微子启在商丘附近建立宋国,封伯禽为鲁国侯,建立鲁国,国都曲阜。至成王十一年,东方的奄及淮夷(其中有徐)再次反周,成王亲征,经过三年战争,终于将叛乱平息。到了第四代君主周昭王时,徐国和东夷、南夷等又起反周,昭王又一次征服了诸国,当继续南下攻荆楚时,周军大败,六师丧尽,昭王死于汉水之中。到了第五代君主周穆王时,即公元前963年(穆王14年),徐偃王率淮夷等36国再次侵犯西周,因势力强大,穆王害怕,承认徐偃王为东方霸主,封为伯侯,为之东方诸侯的首领。之后周穆王乘徐偃王不备,令其封国的楚国文王帅军伐徐,徐偃王心软,以仁德理政,不忍子孙们长期遭受战争之苦,率子孙们数万人北撤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距江苏邳县城东15里)。公元前947年徐偃王死,后代凿山为“龛祠”纪念,东山改为徐山(今江苏徐州南60里),居住地称徐城,徐国,作为地名将彭城改为徐州,成为九州之一的徐州。楚战胜徐使徐臣服于楚,但仍不服周朝统治,不断地出兵攻击或扰乱西周的统治者。又到了周孝王时,淮夷(徐)又攻扰西周,这次的攻击,受到周厉王率军阻击,周军败,淮夷势力逐渐向西发展。至宣王五年,即公元前825年亲自率兵同淮夷,徐戎(江苏泗洪南)作战,到达淮水,经五年多的战争,虽获得了一些胜利,暂时控制了一些局势,称之为所谓“宣王中兴”。实际上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速了西周灭亡。宣王三十九年,即公元前789年,淮夷、徐国抵抗周的入侵,使周兵损失惨重败战西归。宣王之后为西周末代君主幽王,他的主要敌人是西方的犬戎,其兵力用来对付犬戎,则无力对付淮夷、徐戎的攻扰,至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西周首都镐京(西安),杀死幽王,西周亡。西周王朝自建立到灭亡未能灭掉徐国,但是自徐国臣服于楚国后,屡屡同周作战,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国力已大大衰退。徐国带着沉重的战争创伤进入了东周时期,东周首都在河南洛阳。

“又传十二世至徐君章禹国并于吴,楚以筑城存徐夷,以厚其势,至此国不复存,徐氏族人散于天下&34;自徐国臣服于楚及徐偃王死后,其子孙辈出称王,仍领导着徐国族人同西周作战,西周被犬戎消灭后又立幽王太子为周平王。公元前770年放弃镐京,由诸侯秦襄公以重兵护送周平王到洛阳建立东周(注:秦襄公因此有功,受封秦邑建立秦国)。徐国随着历史进入东周王朝时期,即人们常讲的东周列国互相争霸时期。东周包括两个时期:一是春秋,二是战国。这里讲的又传十二世至徐君章禹正是春秋时期的末期。此时早已臣服于楚的吴国,得于齐人孙武(《孙子兵法》作者)和楚国亡臣伍子胥二位大将协助而强大,于公元前512年即周敬王八年;吴阖闾三年时反叛了楚,攻并属于楚的一些臣国,其中吴王阖闾以三分之一的兵力伐臣服于楚的徐国,徐国国君章禹领兵固守,以待楚军来援。阖闾见徐城坚固,攻打不易,又恐楚军必将来救,故决定筑堤引水灌城。徐君章禹已知守不着城,乃断发携夫人迎降吴王,十二月二十三日徐国历经四十四世国君,一千六百四十九年而被吴灭。国君章禹率其族人潜逃奔楚,楚司马沉伊戍奉命率兵救徐,与国君章禹相遇途中,急挥军与吴作战,吴军退去。将徐国族人安置在筑城(在今安徽亳县东南),以对付吴国,以厚其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又过去了39年,即公元前473年,越国又兼并了吴国。至公元前306年楚国怀王又灭了越国而称霸,至此西周初“八百诸侯国”兼并成为春秋时期170多个大小侯国,至春秋末期兼并成为“五霸”(宋、齐、晋、楚、秦),由此五霸逐渐过渡到“七雄”(齐、楚、燕、韩、秦、赵、魏)对峙的战国时期。在兼并中东周王朝于公元前249年被秦所灭。徐国自吴灭后,再无回天之力,国已不复存在,徐氏族人渐渐散于天下。据《中国文化大博览》中册103页“徐姓”一节讲:在安徽凤阳县聚居繁衍之徐氏,至国亡时,已发展为一大家庭。姓谱记载:望出东海、高平、东莞、琅琊、淮阳这些地方。在山东、山西二省也有徐姓,可见亡国后皆纷纷向西迁徙。徐氏南迁分布情形:据东海堂徐氏族谱所载,在汉桓帝时,一世祖樨,居江西南昌府。二世祖洎,迁浙江衢州府龙游县。三世祖潘、洪、奇、盛、永共五人分居浙江绍兴、信守、江西南昌、苏州阳县、吴郡等地。宋末江西石城县迁福建汀州、上杭、连城二县,元时衍居广东丰顺、海丰、梅县、博隆及湖州之南坑,明时移居长乐,分迁程乡、东古、义化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