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徐孺子(1 / 3)

徐氏略记 缓安甫 2304 字 14天前

徐稺(公元97年—公元168年),字孺子,古豫章南昌(今南昌市)人。他是中国东汉时期著名的高士名贤、经学家,后世称其为“南州高士”。

徐孺子之所以能被世人尊称为“南州高士”,其中缘由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其品德之高尚令人敬仰。他一生都秉持着恭敬待人、生活节俭、伸张正义以及谦逊礼让的美好品德。不论是与他人相处之时,亦或是处理各种事务之际,他皆能坚定不移地恪守这些道德准则。尤其是在那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大背景下,如此高尚的品德无疑显得格外珍贵,也正因如此,他才得以赢得了众人由衷的钦佩之情。

其二,则在于他那淡泊名利的心性。即便是面临多次功名利禄的诱惑,他依旧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淡然,不为之所动。对于世俗的荣华富贵,他视若浮云,毫不在意;而那些高官厚禄,在他眼中更是如同过眼云烟一般,转瞬即逝。正是这份超脱于尘世纷扰之外的豁达心境,使得他在众多追名逐利之人当中独树一帜,成为人们心目中超凡脱俗的高洁之士。官府的征诏,徐孺子皆坚决不出仕,不追逐功名利禄,甘愿过着清贫的生活,致力于学问的研究和品德的修养,这种淡泊名利的精神使他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更加高洁。

徐孺子乃是一个极重情义之人,其与黄琼之间的往来轶事更是将这份情谊展现得淋漓尽致。想当初,黄琼踏入仕途为官之后,徐孺子深知官场复杂,为了坚守自身的独立性以及保持那份清白之身,他毅然决然地主动切断了与黄琼的来往。然而,这并非意味着他们之间的情谊就此消散。

待到黄琼离世之时,徐孺子内心深处那被压抑已久的情感如决堤之水般喷涌而出。尽管路途遥远且艰辛,但他毫不退缩,背起简单的干粮便踏上了前往江夏之路。一路上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数日后终于抵达目的地。只见他面色憔悴、步履蹒跚,可眼神之中却满含着对已逝故人的深深眷恋与哀思。到达黄琼墓前,徐孺子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悲痛,泪水夺眶而出,他双膝跪地,放声痛哭起来,那哭声回荡在山间,仿佛要将所有的思念与不舍都倾诉给地下长眠的老友。周围路过之人无不为之动容,皆感叹于徐孺子这般真挚深沉的师生之情。

学问精深:徐孺子是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他勤奋好学,曾拜黄琼等大儒为师,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在学问的追求上,他不断探索、钻研,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其学识和见解在当时的学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和尊重。

行为高洁之徐孺子:

在那风云变幻、动荡不安的东汉晚期,宦官势力如毒瘤般蔓延滋长,致使政治环境日益腐败不堪。在这浊世之中,众多人为了谋求个人的仕途发展,纷纷抛弃自身的操守与原则,选择迎合那些位高权重的权贵们。然而,就在这片乌烟瘴气的尘世里,却有一人宛如出淤泥而不染的青莲——徐孺子。

徐孺子自始至终都坚定地守护着内心深处的那份原则底线,绝不与世俗的污浊之气同流合污。无论外界的诱惑如何强大,他始终不为所动,宛如一座屹立不倒的山岳,稳稳地扎根于自己所坚信的道德高地之上。

面对那权倾朝野的宦官集团,他没有丝毫畏惧之色;面对那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他亦未曾有过半分心动。他深知,若要违背自己的良心去攀附权贵,虽可换来一时的风光无限,但最终必将迷失自我,失去灵魂的纯净。因此,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坚守本心,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何为真正的高洁之士。

这种高洁的行为在那个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难得。众人皆醉我独醒,徐孺子就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心中对于正义与良知的渴望。正因如此,他不仅赢得了世人由衷的敬仰与钦佩,更被赞誉为当之无愧的“高士”。其高尚品德与正直行径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佳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秉持正道,勇往直前。

正因为徐孺子在品德、学问和行为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极高的水准,远超常人,所以被时人尊称为“南州高士”。这一称号不仅是对他个人的高度赞誉,也成为了后世对德行纯备的处士的一种代称。

勤学苦读:徐孺子出生在世代孺士家庭,但因当时社会动荡,徐家被迫多次迁徙,家境日益贫困,唯有力耕维生,这也培育出他不耕不食的良好品质。

他自幼对学习知识非常用功,天生聪慧、记忆过人,9 岁时就能背诵《春秋经》《公羊义例》等著作,并展现出独特的辩证思维,留下了“徐孺子赏月辩月”的故事。

15 岁时,徐孺子前往槠山(今江西丰城)拜大学者唐檀为师求学,开始系统学习《颜氏春秋》《京氏易》等著作,同时兼修风角、星宿、算历、河图、七纬、推步、变易等太学必修科目。后来经唐檀推荐及层层选拔,20 岁时到洛阳入太学深造,成为一名诸生,在此期间先后从师于樊英、黄琼等大儒,与陈蕃、郭泰等同学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成长为饱学之士,对儒家经典及其他各学都颇为精通。

坚执不仕:从太学毕业后,徐孺子没有选择“学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