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藏书阁楼(1 / 3)

“那我要什么都不懂,是不是就不用背什么书了?”

只因这么一句话,玲珑就被老爷爷赶到了陌生的地方。

什么根本不根本的,她也不懂。明明就是他们想的太多。

玲珑拍了拍衣角,迷茫又郁闷。

踏进拱形门,里边是个小院。

小院里环境清幽,进门两侧是小片竹林,有假山,还有蜿蜒的水渠,现在是干的,没有水。

玲珑蹲下来看了看,渠道下边有隆起的鱼,像是雕出来的,又像是跟那砖一块儿烧的。

她还是更喜欢冰河下的鱼,能吃。

今晚还是吃鱼吧,老爷爷不是说,冬天吃鱼最肥吗?

玲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各种美味来。

烧鱼块,醉鱼,油炸鱼,鱼子糕,鱼饼,鱼丸,鱼子酱,还有鲫鱼豆腐汤……

想着想着,她又见缝插针地修炼起来。

直到感觉到灵力的滞涩,玲珑才回过神来,隐约还能感觉到窥探的目光。

哦,对,还有人呢。

“京城京城!”

她拍了拍长了点肉的脸颊,握拳,勉强算是鼓足了干劲,继续往里走。

依然在暗中守护的暗卫:……

尽头是座三层的小楼,画阁朱楼,丹楹刻桷,富丽精巧。

玲珑当然没有这般文采,只觉那屋脊高高的,四角飞翘,不好藏人,不小心滑下来,她想了想,比划比划,会飞得很远吧。

柱子是红红的柱子。

门的上半边是镂空的,此时虚掩着,隐约能看到里边高高的书架。

她仰着头,看着头顶的牌匾,左看右看,好像最近学的《千字文》里出现过。

余光看到周边的竹子,玲珑恍然大悟,一拍掌心。

凤鸣在竹……

“凤鸣楼!”

但这和她去京城有什么关系?

玲珑疑惑着,推开了虚掩着的门。

“小郎君,止步。”

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妪悄无声息地走了过来,她头发花白,面容和善,看着让人格外亲切。

玲珑叉手行了一礼,老妪笑眯眯地回礼,“这是藏书阁,里边有独孤家多年的珍藏,虽然都是拓本,但未免沾染书页,还请小郎君先净手。”

“这边,请。”

于是,玲珑又到了门外的净手池,洗干净了双手,擦干。

这才又重新走了进去。

里面的空间确实很大。

最抢眼的,自然是那几堵书墙,顶天立地,浑然一体,看起来像是足足有三层楼高。

可仔细一看,中间似乎也有别的支撑,不是一体成型的,书架上拉了绳索,防止高处的书籍掉落。

旁边有楼梯可以上去,分成了三层,每层有伸出的平台,像阁楼,又像是过道,绕着四壁内围了一圈,靠近楼梯口的地方,稍微宽点,有案桌竹席,似乎可以品茗闲谈,或做做文章。

淡淡的墨香飘散,此处光线明亮充足,若是喜欢读书的人,定是一个消磨时间的好地方。

可玲珑偏是不爱读书的,甚至觉得,有这时间,倒不如勤加修炼,仔细想想,成了这独孤小公子,她似乎确实没有过去那样修炼得勤了。

即便她晚上不睡,都有在练,进展还是缓慢。

难道,还真要在深山野林里练才更有效果?

玲珑分神了一瞬,又甩了甩头,将注意力回到当下的书架上。

正因为这架子整体够高大,因而迎面而来的,就是某种直面书山的压迫感。

玲珑却是不怎么怕的,她靠近了看,书架上密密麻麻的排满了书,看着就叫人眼花缭乱,这还只是与她身高相近的一层。

她强忍着头晕眼花,看向书脊的标注,恰好,她还认得,就是最近老爷爷总让她学的《千字文》。

可就是这样一本,也有还十几本同名的书连着排放,薄厚不一。

“这是不同大儒的著作,有批注,也有一些感悟解读,亦有不同朝代的通行本。”

玲珑瞠目结舌,这一本书翻来覆去地读,要读到什么时候啊。

可若是换做一个读书人来,看到这般藏书,还不得双眼冒光,不吃不喝就住在这,看到天荒地老了。

时人读书,本就是翻来覆去地读,读到烂了,方才明白几分真意。

原文倒是简练,寥寥数言,就含括了各种道理,可要理解其中含义,却又是很难的。

一个字能有好几种意思,句读不同,又有不同的含义,这就是做学问的难处。

一般的寒门子弟,可没有这般资源。所以旧时,他们依附贵族,是为求得一阅藏书的机会,求书若渴。

这就是世家的根本所在。

从小受到学问熏陶的名门子弟,大多比半路修学的寒门要博学的多。

所以,从前的官员也多是世家出身,直到近些年来,这些状况才发生了些许变化。

最直观的变化就是,从前讳莫如深的圣贤之书,如今在书肆也能买到了,虽然也是昂贵,但普通人也能读书了。

而书院的出现,某些程度上,也替代了藏书的作用,使得知识不再被世家把持。

更深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