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会儿,裴寂终于想起来自己要说什么了。
“左丞,你简直是胡言乱语,我怎么没有为陛下出策了?我不是让陛下出罪己诏安抚百姓吗?”
房玄龄冷笑:
“你到底是不是为了陛下,你和外面的跪着的都很清楚。”
魏征说:
“现在不是议论这些的时候,关键问题是怎么解决蝗灾。
虽然陛下让先开义仓米救济,但不知蝗灾要持续多久。”
其实房玄龄和李世民都在心里对于蝗灾有了不同的看法,觉得蝗灾有问题,但这是昨天才发现的。
事情还没有得到证实,不能现在就把想法说出来,万一是真的,李世民怎么解释自己的怀疑?
李世民说:
“那就先把上报的地方奏书归拢,先给送去一部分粮食,以防义仓米不够。”
其实义仓米是够的,毕竟义仓米就和税收一样,百姓每年都有交。
而天灾也不是每年都有,有的地方甚至十几年不发生一次天灾,为了囤积义仓米斗不知道扩建了几次仓库。
义仓米从隋朝开始就有这个制度,这也是为什么后人会说大唐是吃隋朝的老本。
真正的原因就在于,有些地方根本不发生什么地震,洪水蝗虫之类的天灾。
义仓米从建立开始,就是专门为天灾准备,不是天灾不能开义仓米。
那从隋文帝开始,这些地方累积的义仓米不知道多到什么程度。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以及隋末大乱斗,早就把这些义仓米吃完了。
这也是为什么长安的义仓米,会那么轻松的被当初的几个小官小吏就卖完了。
因为本来就没多少,每年每个百姓只上交三升,而一个百姓一天才吃一升半,三升才是两天的饭量而已。
义仓米就是救急粮,主要还得靠朝廷出粮。
李世民现在也顾不上钱不钱了,但他说是这么说,有人为难。
“陛下,这钱......”
开口的是户部尚书裴矩,反正自己没钱,他的意思就是让陛下把自己内帑另外的三百万也拿出来。
李世民心疼归心疼,但也没办法,点点头表示可以。
但裴寂这时说:
“陛下,按规矩,朝廷要派人赈灾,但如今被左丞房玄龄已经裁减掉三千人,恐怕人手不足。”
房玄龄对上李世民的眼睛,轻轻的点了点头。
其实真实情况是,还有一千人已经在房玄龄的考察当中了,这一千人都不准备要。
也就是说,总共是四千人被房玄龄裁减。
李世民目光在众人脸上一一扫过,心中暗忖。
这内忧外患之际,各方矛盾、利益纠葛纷纷浮出水面,想要顺利救灾、稳定朝局,当真是难如登天。
可身为大唐天子,他又怎能退缩?
当下,必须在这重重困境中寻出一条出路来。
他微微挺直脊背,沉声道:
“诸卿,如今国难当头,朕希望大家摒弃前嫌,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人手之事,房卿稍后细细禀明缘由。
钱财方面,朕既已答应,定不会食言。
当务之急,是尽快将救灾物资送抵灾区,安抚百姓,莫让灾情进一步恶化。”
大臣们闻言,纷纷低头称是,只是各自心中盘算不一。
甚至不少人眼中还有羡慕以及贪婪。
裴寂暗自冷哼,对房玄龄的裁人之举仍有不满,没想到皇帝避而不谈。
刚刚裴寂就是想让李世民放弃继续裁减人员,甚至把那些被裁减的人又重新找回来。
这些可都是李渊在位时期的臣子,如果能回来,那么自己的政治羽翼就丰满了。
自己可是让他们重新吃上皇粮的恩人。
裴寂当然还没傻到,自以为靠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就能让李世民退位。
主动出来就是为了打掩护,不让李世民发现真正的意图。
可惜啊,李世民自己弄出来的政治风暴,好不容易弄掉那么多人,怎么还会弄回来。
不过没关系,裴寂今天不只是准备了一手。
裴寂再次说:
“陛下,臣听闻蜀王殿下当街驱赶长安名僧,所以才导致了信徒在皇城外聚集,臣请严惩蜀王殿下。”
李承乾看向裴寂,这老家伙真会睁眼说瞎话,刚刚不是还说这些是来向父皇发难的,怎么又成了向三弟发难的。
李世民不知道裴寂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怎么看起来不像说的这么简单。
还是杜如晦善临场应变。
“陛下,既然牵扯蜀王殿下,不如就让蜀王殿下进殿说明白。”
李世民点点头,李恪就被带进显德殿。
李承乾说:
“三弟,魏国公说,你当街驱赶长安名僧。”
说着,还向跪在那里的裴寂抬了一下下巴。
李恪说:
“没有啊。”
这件事之所以连李恪都不认,是因为从隋朝开始就有一条专门为和尚立的法律。
就是和尚不用交税和服役,并且不能随便侮辱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