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7.第237章 继续,不要停(3 / 3)

“我认为要加权的地方,就在郎官!”

“只在郎官!”

刘据望向自己老爹,神色难掩睥睨,“郎官是天子储才之地,可每年靠着功勋之臣的荫庇举荐,能得几个人才?”

“规模太小!着实太小!”

“儿臣建议,父皇当重启建元年间的召集贤良文学入京问对,重启后,不再作为特例,而是要设置为永例!”

“每三年或四年一次,初时的大量筛选可假于人手,等到最后的策问,父皇理应亲自出面。”

“参与者的身份也不能再设卡,尤其是……”

说到这儿。

皇帝双眼精光大冒,噌的一下站起身,立时接过话头:“尤其是人选不能再让地方太守举荐?”

“不错!”

刘据刚肯定完,皇帝已经彻底想通,握拳疾走间,脑中急思,快速完善后续想法。

“朕近些年让少府四处散布经义文章,已初见成效,不愁没有生源,但如此选拔的人才,难免弱于武事……”

“郎中令下应当增设一丞,单独管理此类人,不宜再叫做郎官,应该换成…换成……”

“天子门生!”刘据沉声接道。

闻言。

皇帝蓦地转过身,脸上表情顷刻间就生动起来,惊喜道:“好,好一个天子门生!”

“不附权贵,不附豪族,唯附天子,天子门生!”

“好!”

如果说刘据之前关于少府、廷尉的建言,让皇帝重视,此刻那四个字一出,就是让皇帝喜出望外。

多年前,刘彻就开始筹备‘百年大计’,但坦白的讲,对于纸张、印刷术的铺开,会引发什么影响,他有预估。

否则也不会让少府一直推动。

然而。

这份预估是模糊的、朦胧的,直到今天,刘据的‘天子门生’出口,就像击中了皇帝内心最隐秘的角落。

让他浑身颤栗又舒爽的不行!

“此事重大,我儿得跟朕好好商议一番。”皇帝拉着刘据的手就往御阶上走。

行到御案后,一把夺过宦者令手中的纸笔,皇帝亲自持笔挥墨,胸中风雨吼,笔下龙蛇走!

“增设郎中令丞,贤良文学入京,永例,不需地方官员举荐,还当有……”

刘据的声音在旁侧适时响起:“策问内容,不应局限于空泛的治国之道,甚至不能只考经义。”

“有道理!”

皇帝立刻附和,笔下挥,嘴里也急道:“选拔寻常官吏,并非选拔治世能臣,经义、律法、术算……”

“对了。”

刘据这时插嘴道:“父皇,既然侧重了律法,经义就不能只考儒家的经典,也当包括法家的。”

皇帝顿了顿,立刻点头:“有道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