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第243章 盛世(2 / 3)

轰!

鼓噪声陡然炸开!

兴奋、震惊、不可思议的交谈,遍布整个北宫门前。

到了这时,大家才意识到一个问题——开科取士,似乎比征辟、察举,比所有人认知的,要重要得多!

科举前三名都被请入了宫,赴天子宴。

而余下的榜单虽然换成了一位光禄寺官员唱念,层级看似是降低了些,但由于前三名受到的礼遇太高。

众人的热情不减反增!

每当一位登科进士被念到名字,人潮中就会翻起一阵欢腾,随着北宫门外的场景传播出去,也有更多人聚拢而来。

百姓看热闹,官员,就是看门道了。

许多京官在听闻皇帝对科举前三名的待遇后,顿时捶胸顿足、悔恨交加,相似话语在京城各地泛起,诸如:

“哎呀!”

“早知陛下如此礼遇,何需等同僚举荐我儿?”

“我家子弟长于经学,岂不比那什么小吏、农家子更加优异?”

“唉!”

叹气归叹气,事已至此,他们也只能羡慕嫉妒恨。

不过,有以上情绪的官员,大多数品阶都位于中底层,真正的高层公卿,惊讶、感慨或许有。

但让自家子弟上场、我去我也行的想法,他们是万万没有的。

他们知道。

世家子、勋贵子、公子上去,也抢不过那几位,因为皇帝陛下不要!

陛下就要赵、刘、丙三人!

此次科举前三名,乃至后世科举状元、榜眼、探的名次,在这几位才华大差不差的时候,真正决定他们排行的,其实是才华之外的因素。

比如皇帝喜好、政治主张、身份背景等,甚至于,是相貌!

当然了。

大汉第一次科举选士,并没有考虑过相貌的因素,但前几种,每一个都触及了!

赵过,首先他是农家子,出身寒微,选他为状元,就是在立标杆,立给天下所有寒士的标杆。

其次。

赵过献策农事,皇帝选他,也是体现重农的国策,在大汉朝的任何时刻,重农,都是绝对的政治正确!

皇帝也不能免俗!

bu叠满的男人,想落选都难呀……

再说榜眼,刘德,这位显而易见,宗室子弟呀,还有真才实学,若非皇帝顾忌点脸面,把第一名按在他头上都不过分吧?

最后,就是探丙吉。

鲁国人,擢拔他同样是立标杆,立给所有诸侯国人的标杆。如果说当年的左官律是‘堵’,今天的这一幕就是‘疏’,皇帝在告诉各诸侯国的臣民:

“不要效忠诸侯王啦,都来朝廷!”

“朕给高官厚禄——”

除了丙吉的鲁国人身份,他熟习律法也算一个加分项,除此之外,还有吗?

有!

丙吉算是‘当庭策问’的直接受益者,他在宣室殿问对时,曾说过一句:

“有关告缗,地方官吏瞒报、不报,臣建言……”

他后面建言了什么不重要,他把地方上欺瞒皇帝的事情,告知了皇帝,这一行为,非常重要!

刘彻当时听完,立即便让宦者令将丙吉考卷挑出。

他要重用此人!

此时再回头看看,京城官员的子嗣冲进科举考场,真就能大杀四方、勇夺桂冠?

不见得。

堂堂公卿之子东方敬,连宣室殿的门都没摸到,旁人来了也只有当陪衬的份儿……

不过。

没有入殿试,不代表东方敬落榜了。

此次科举,前三名便不再细表,除他们外,当日参与殿试的另外二十一人,各有名次。

未能参与殿试者,则由光禄丞倪宽,会同一众属僚评判优劣,选出初步名单,再上报皇帝过目。

最终,于北宫门外公告,上榜士子皆称:登科进士。

共计一百一十五人!

由光禄寺官员评选出进士,堂堂公卿之子东方敬自然光荣在列啦,大鸿胪的儿子,肯定得卖几分薄面。

然后。

大鸿胪要卖面子,其他人是不是也得卖?

再然后,登科进士一百余人中,儒生就占据了三分之一……

看到这儿,有人可能就要问了,科举考试,考官竟然能看人下菜碟,随便卖面子?

这不就是舞弊?

真要深究,从后世明清成熟的科举制来论,的确是舞弊,但从唐、宋前期的科举制论,又不是舞弊。

因为唐、宋初期,科举考试的答卷,是不糊名的……

不糊名。

不就有了看人下菜碟的余地?

这也是为何光禄寺贡院初考结束后,一发现不妥,刘据就去了未央宫献策,规范科举流程。

然而,那时初考已经结束,问题无法挽回,只能等下次科举再施行新规。

好在光禄寺官员能动手脚,皇帝也行啊。

耍流氓谁不会。

你提拔世家子弟,朕就提拔寒士,看谁提拔……嚯,你居然还敢跟朕比谁提拔的多?

不敢?

奥,不敢就好。

随即,大汉第一次开科取士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