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3.第273章 第二次劝谏失败(2 / 3)

龙榻上,手指向殿中舆图,“你们都看看,东面朝鲜臣服,南面诸越归顺。”

“北面匈奴自顾不暇,西面河西已为汉土,独独西南角落里还有一群尚未臣服的蛮族。”

“大汉鼎盛至此,朕岂能留其碍眼?”

在大汉西南面,尚有滇国、夜郎国等一众小国小邦,其中也不乏以部落形势存在的割据区域。

从远处观望。

大汉版图整体呈上宽下圆,顶部左右突出,一为河西四郡,一为新扩的朝鲜四郡,唯独西南有一个向内凹的缺口。

以视觉美观角度来看,此处的确碍眼。

“朕欲将这些杂七杂八的蛮国小部,尽数纳入大汉版图,你等有什么看法?”

皇帝问了。

可皇帝不该问,因为他在明知故问,大臣们的想法,分明就明晃晃摆在脸上!

桑弘羊反对,他有充足的理由反对,但他没有贸然开口,像桑弘羊相同立场的大臣,都没有开口。

他们都在看,看谁?

看前列的那几位!

身为百官之首的丞相,有封驳皇帝诏令和谏诤之权,此刻理应他最先站出来。

不过,现如今有位居三公之上的大司马大将军,所以卫青比石庆更适合率先出头。

大臣反对皇帝,总要有一个领头的。

卫青面色凝重,他能感受到身后众多目光,他并没有想避,略作思量,深吸一口气,便要再破闭口禅。

只是。就在他起身带头劝阻的前一秒,有人先他一步。

“父皇!”御阶旁的刘据,前走一步,朗声道:“发兵西南夷一事,儿臣有异议。”

见到这一幕。

殿内众人神情各异,准备出列的卫青皱了皱眉,列位其后的霍去病深深注视着刘据背影。

百官同样循声望来,惊愕之余,也暗自松了口气,由太子出面,更好些……

而高坐主位的皇帝闻言。

神情扬了扬,像是见到了新奇物一样,又像是在聚起压迫之势似的,身体前倾,问道:“太子有何异议?”

“父皇,年前刚经历过一次动兵,此次是不是缓一缓?”

“不能缓!”

皇帝手点向台下众多臣子,“元鼎年间,百官们就劝朕缓,朕缓了,可缓出来个什么?”

“才几年不动兵,一个个便懈怠、纵情享乐,朝廷下诏讨伐南越,等了几个月都没有将领主动请命!”

“哼!”

刘彻站起身,手扶剑柄,冷声道:“从那时起,朕便知道,用兵一事,绝对不可拖延!”

“兵法有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正是此理!”说着,皇帝点向刘据。

“你要学的还有很多!”

“是。”刘据躬身应下了教导,可他脚步没动,脸上表情没动,嘴里的态度同样没有分毫动摇。

“但北方大敌未除,匈奴实力仍在,操之过急难免出问题,儿臣以为用兵西南一事,当徐徐图之。”

“以免被匈奴趁虚而入。”

太子的语气很平静,平静中透着坚决,大臣们心底忽地生出了些许凛然之意。

看了看太子,又看了看御阶上的皇帝。

不知怎的。

无论是反战、还是不反战的大臣,这一刻齐齐缩了缩头,默默往后退了点。

卫青眼中担忧越甚,霍去病目光凝色愈浓,直面刘据质疑的皇帝却眯起双眼,偶有精光闪烁。

殿内气氛逐渐凝滞之前,皇帝肃声响起。

“太子目光短浅了,就是要趁着北面自顾不暇,才要尽快处理掉其他地方,随后再专心北抗匈奴!”

闻言。

刘据拱了拱手,算是应下了教诲,可皇帝的话并未说服他后退,所以刘据再道:

“近些年朝廷府库消耗大,实际人口损失更大,尤其是各地良家子——大汉精锐军队的兵源。”

“兵力补充远不及兵力消耗,如果战事过于密集,恐有大患!”

近几十年里,各地良家子被屡次征调参战,虽胜仗多,可数十万人的大会战,再如何胜,也会有伤亡。

多次之后。

人数已经损失过半。

此处的‘人数’,既指良家子,也指普通百姓,每逢大战,必征调远超战兵数倍的民夫。

征民夫,服徭役。

以为服徭役不会死人吗?

只是这些说了没用,对皇帝说了没用,所以刘据没说,他只说了兵源减少,恐有大患。

按理此时此刻,太子提起府库,提起户口,身为大司农的桑弘羊应该出列附和刘据了。

但他没有。

不是他懦弱胆怯,而是神仙打架,凡人别插手。

从太子第二次劝阻皇帝时,局面就明显进入了‘父子局’,此刻宣室殿是人家父子的舞台。

桑弘羊看透了此事,卫青、霍去病、石庆等人,以及是太子党、不是太子党的人,都有察觉。

他们默契的闭了嘴。

太子与皇帝的首次冲突,就这么突兀的、自然的出现了。

从交锋回合来看,皇帝似乎落了下风,因为皇帝这时说道:“那便不征调三辅兵力,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