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活阎王与活菩萨(2 / 4)

中是没有被具象化,也就是将具体含义诠释出来的,因为这个词汇以及意义是近代产物。

但没有被具象化不代表没有这个思想和概念。

“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其实就是最早的民族主义思想。

因而朱元璋能够迅速理解民族主义是什么意思。

只是怎么构建,如何重塑,就不是他能够想得出解决办法的了。

毕竟历史上他只能用很粗暴的处理方式。

比如南北官员调任,南北榜案处死大量阅卷考官安抚北方考生,南北卷,强迁南方富户、百姓至北方等等。

虽然这样做能有利于南北融合。

但怎么说呢?

过程当中死了很多人。

这对大明来说也是一种损失。

“有什么办法做到吗?”

朱元璋消化理解了民族主义之后,开口询问。

“这得从教育、法制、经济上入手。当然,也不是没有捷径。”

朱云峰想了想,然后又道:“最快的方式其实是塑造意识形态,我们国父孙先生提出的三民纲领就是影响极大的意识形态塑造。”

“意识形态?”

朱元璋又不理解了。

朱云峰给他稍微解释了一下,然后说道:“其实老祖宗您喊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就是个民族主义和意识形态塑造方式。”

“您其实可以从这一点上着手,在教育上把五胡乱华、南北朝、金人南下、蒙元时期汉人遭受的屈辱作为必学课。”

“然后树立民族英雄形象,把卫青、霍去病、祖逖、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事迹广为传播。”

“不许北人南人称呼,统一称呼为汉人。再把蒙元故意分裂南北的阴谋公之于众,树立蒙元这个汉民族敌人,让南北汉人团结一心共同抵制。”

“最后辅佐其它手段,尽量平衡地区上差距,公平教育资源,法制治理,经济发展,应该就能极大抹平南北敌视、轻蔑的现状。”

“好!”

朱元璋听完大喜过望,连连点头道:“我果然没有选错,让你来内朝是我做得最正确的决定。”

‘嗯?’

朱云峰一头问号。

你确定?

以后搞砸了可别怪我。

“咳咳。”

朱元璋咳嗽两声,又继续道:“那就按照你的意思办吧,下午我会继续召内朝与大家议事,届时你在会中提出来便可。”

“啊?这就执行了?”

朱云峰挠挠头道:“您这也太草率了吧,具体政策还是得具体研究,况且教育的事您搞得定?”

朱元璋一滞,他现在还在各地府想方设法开府学呢,虽然送来了大批小学教材,但目前朝廷没钱建立公办学校,也没有师资力量。

所以想平衡教育资源,宣传爱国主义和树立民族英雄形象根本办不到。

他没好气道:“可以先把能办的办了,暂时不能办的以后再慢慢来就是了。”

真稀奇。

居然能从老朱嘴里说出慢慢来这句话。

朱云峰啧啧称奇。

要知道老朱向来都急功近利,一个郭桓案为了倒追两千四百万亏空的赃款,可是弄死了数万全国官吏,把全国一半中产富户逼破产。现在居然能慢慢来了,令人意想不到。

对了。

想到了郭桓案,朱云峰就说道:“话说回来老祖宗,郭桓你打算怎么处理?”

“郭桓吗?”

朱元璋眯起眼睛,却是神色略显不自然地说道:“自然是要防范于未然,届时我会派人去查他。”

“哦?”

朱云峰摸了摸下巴,上下打量着坐在书桌后的老朱。

老朱脸皮厚,虽神色初时略显不自然,但又很快遮掩过去,平静地与他对视。

想了想,小朱最终还是没有戳破。

明初四大案是非常重要的事件,老朱查资料的时候不可能没在网上研究。

估计他也看了很多教授的研究论文,现在不好吱声。

原因也很简单。

郭桓自身或许存在一定经济问题。

但根据历史学界研究,他大概率是老朱用来弥补国库亏空的戴罪羔羊。

史书对郭桓记载极少,只知道他在洪武五年被任命为正五品的山西提刑按察使司佥事,一干就是十二年。

直到洪武十七年,也就是现在的四年后,忽然被火速提拔为户部侍郎。

又过一段时间,老朱把时任户部尚书栗恕贬为福建左参政,让郭桓以户部侍郎的身份代理户部尚书。

几个月后,郭桓案爆发,牵扯到了大明一半以上的官员以及大明一半的中产以上富户。

说句实话,有点匪夷所思。

明初六部依附于中书省,权力极小。

可胡惟庸案后,中书省倒台,六部的权力就非常大了。

然而权力再大,一个户部侍郎,从上任到案件爆发,短短八个月的时间,贪了2400万石粮食?

不提当时都察院、户部负责纠察的给事中、锦衣卫等监管机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