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活阎王与活菩萨(3 / 4)

多眼瞎,能在眼皮子底下让一个户部侍郎贪走那么多钱。

单说他要贪,每个月得贪300万石。

还有50万石去哪了?

除此之外,此案牵扯到大明官吏数万人,有说三万的,有说五万的,还有说八万的,具体数量史书没有记载,只说数万。

但即便只按三万计算,郭桓到任八个月的时间,要张罗出一张三万官吏跟他一起贪腐的网络,每天跟全国各地三万多同党贪官联络,光写信都得写到手抽筋。

所以郭桓案跟说胡惟庸造反一样很抽象。

老朱基本上属于装都不装了,随便捏个罪名,找个替罪羊就开始朝着自己的政治目的前进。

胡惟庸案要集权,于是污蔑胡惟庸造反。

郭桓案是因为明初的时候,老朱要安稳民心,于是对除江南地区以外的其它地方制定了比较低的征税制度,每年国库税额定在了2950万石。

如果正常年月还好,朝廷开销勉强够用。

可一旦打仗,就这点收入怎么支持得下去?

国库亏空,寅吃卯粮,征额经常不齐。

于是找了个理由,拿郭桓开刀。

说到底,大明的大部分政治问题,其实还是经济问题。

嘉靖时期严党与清流斗争是这样,天启阉党与东林党斗争还是这样。

国库亏空需要弥补。

杀个郭桓,污蔑他贪了2400万。

然后让下面的人追赃,实际上就是想弥补这2400万的亏空。

但下面的人哪找得到那么多钱?

便只能拷打富户,逼着那些中产以上者交钱保命。

史书一句“自六部左右侍郎下皆死,赃七百万,词连直省诸官吏,系死者数万人。核赃所寄借遍天下,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

其实就道尽了当时百姓在这场风波当中的遭遇。

不过如今以金银互换,老朱在其中大赚特赚,估计也不至于再用这个办法强行从官场民间搜刮钱粮了。

“唉,我简直是个活菩萨,无形中救了多少人啊,这功德噌噌的涨。”

想到这里,朱云峰不由自主地感叹。

胡惟庸案,在他的影响下,少死了几万人。

郭桓案,又要少死几万人。

蓝玉案,由于朱标大概率不会死,蓝玉案也可能不会再发生,还是少死几万人。

以后再影响一下空印案。

这要是在修仙世界,光靠着在老朱这个活阎王这儿赚功德,估计都能立地成圣了。

“对了。”

老朱估计也猜到了朱云峰脑子里想的东西,老脸一红,转移话题道:“刚才见毛骧帮你捡了些东西,是什么?”

“差点忘了,银币产出来了。”

朱云峰这才想起正事,从口袋掏出银币,走到书桌前放下,笑嘻嘻地道:“怎么样老祖宗,喜欢吗?”

朱元璋接过来,就看到那银币闪烁着比白银还要亮的光泽,上面丝滑如玉,细细摸索还能感受到一股纹理在指尖摩擦。

这是大明目前的能力完全无法仿造的东西,并且由于大部分都是高纯度白银,它完全能承担起货币价值!

“好!”

朱元璋大喜,拿着银元在手中爱不释手,激动道:“太好了,好东西啊。”

“以后每个月给您搞100多万枚来,可以先用来当官员工资发,让它流入市场,刚好明年粮食就应该大丰收了,货币与产出就能迅速被市场消化,也不会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

朱云峰笑道:“目前我认为可以先用银币与宝钞机制互存,等再过几年白银储量多起来,就正式废除宝钞,让百姓用黄金宝钞兑换银币,一举多得。”

“唉,为什么一定要废除呢。”

朱元璋叹道。

“得废啊,不然民间经济崩溃,互存也难,宝钞防伪技术不太行,民间仿制太多,以后等大明信用体系建好,我给您这边印刷防伪宝钞就行。”

朱云峰摇摇头。

不是不想把宝钞保留下来,纸币毕竟是未来趋势。

但你既然要发行银币,就很难保留宝钞。

即便朝廷不印了,可民间仿制的假钞非常多。

在本身滥发的情况下,你又发行银币,那么这银币和宝钞能不能换?

能换。

那我就大量仿制宝钞,挤兑死你。

不能换。

那百姓就更只看重银币,而摒弃宝钞,宝钞迅速沦为废纸,在银币还不能立即满足市场要求的情况下,经济体系也会马上崩塌。

所以只能早点行动,趁着现在大明民间宝钞数量还不多,造假少的时候,将宝钞的问题处理好。

因为如今才洪武十三年。

而宝钞的发行时间是洪武八年,目前才发了五年。

每年发行的数量大概在5000万贯左右。

历史上老朱越往后发行越多,洪武十八年发行了9900万贯,洪武二十三年发行了9500万贯。

加上仿制和造假,到洪武末期,市面上宝钞10多亿贯。

但眼下宝钞数量还少,仿制和造假也少。

早点开兑换,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