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地开口。 “父皇,这六科给事中就不怕得罪了六部的尚书侍郎,导致将来的仕途不顺吗?” 隋文帝哈哈一笑,抚须道: “这就是整个六科制度的精妙之处了。” “勇儿,你注意到六科给事中和六部尚书侍郎们官职品阶之间的区别了吗?” 杨勇点头道: “六科给事中是七品,六部尚书和侍郎们的品阶虽然金幕没提,但尚书大约是正一品或者从一品,侍郎应该是二品或者从一品。” 隋文帝点了点头,笑道: “能升到一品官或者二品官的人,年纪至少都在五十岁以上,六七十岁的也不罕见。”“但七品的官员,年纪一般是在三十岁左右。考虑到六科是皇帝直属,那二十多岁的应该也为数不少。” “这个年纪上的差别,就是关键之处了。” 杨勇似乎明白了什么,仔细品味了一会,道: “他们其实是两代人?” 隋文帝嗯了一声,道: “对,两代人。六科给事中更年轻,年轻就是他们的资本!” “当那些尚书侍郎们回乡告老的时候,六科给事中还能凭借年轻在政坛上大展拳脚呢。” “既如此,六科给事中们为什么还要害怕尚书侍郎们将来的报复呢?” 杨勇呃了一声,想了想又道: “可尚书侍郎们应该都代表着一个个庞大的官僚利益集团才对,就算他们退休,这种利益集团也不是六科给事中能抗衡的吧?” 隋文帝哈哈大笑起来。 “勇儿啊,尚书侍郎们有利益集团不假,但六科给事中背后是谁,你忘了吗?” “是皇帝!” “皇帝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大利益集团的代表。” “这天底下,哪个臣子会这么不开眼,去招惹皇帝直属,前途无量的年轻人?” “真有这种蠢材,也不可能做到尚书侍郎这样的高位!” 杨勇彻底恍然大悟。 这一刻,他心中完全理解了六科给事中制度的奥义所在。 从品阶、年纪、权力乃至皇帝直属的身份,四个要素缺一不可。 正是有了这四个要素的集合,六科给事中才能保持旺盛的战斗力,才能成为大明皇帝用来制衡六部的一大神兵利器! 隋文帝看着金幕,发出一声感慨。 “这个朱元璋,明明只是一个泥腿子出身,却能设计出这么精妙的制度,如此通晓官场权力的本质和人性。” “也无怪乎,他能成为金幕作者选出的千古大帝之一!” 杨勇闻言,本想下意识说一句,父皇您也不比朱元璋差。 但杨勇马上又想到了金幕各个视频,以及历朝皇帝弹幕等各种信息汇总起来的朱元璋形象,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沉默。 这位明太祖,从各种意义上来说,确实都是一个逆天级别的人物! 此时金幕中,已经出现了其他皇帝弹幕的感慨。 【秦始皇嬴政:这个六科给事中用来制衡六部的想法还是很不错的,或许也可以用类似的方式来制衡军机处。】 【汉武帝刘彻:朕无需用这个办法,不过确实能给后代的大汉皇帝们一些参考。】 【汉高祖刘邦:小朱这家伙心思确实是挺细腻的,之前还以为你泥腿子出身设计的国家制度有漏洞呢,现在看来可能是朕有点误会你了。】 大明世界之中,朱元璋看到历朝皇帝的夸赞,心中也不免有些自得。 【唐太宗李世民:所以明太祖留给后代制衡六部的六科给事中,后代皇帝没用,反而启用了宦官?】 【宋太祖赵匡胤:这视频的关键字不是叛逆吗?朕看大明后代的这些皇帝们一个两个确实都是挺叛逆的,哈哈。】 朱元璋脸上的笑容突然消失了。 他恶狠狠地盯着朱棣。 本来朕好好的在历朝皇帝面前出个风头,就因为你! 逆子! 朱棣大惊,忙道: “父皇,儿臣用的是内阁,可没有用宦官干政!” 父子两人心有灵犀,同时看向朱高炽。 朱高炽也慌了,忙道: “皇祖,孙臣也没用宦官啊。” 朱元璋哼了一声。 “你儿子用了!” 朱棣大喝道: “你孙子让大明第一个权阉王振出现!” 逆子! 朱高炽哑口无言,只能连连赔笑不迭。 心中却打定主意,回去把已经两岁的朱瞻基打一顿。 逆子! 金幕中,视频继续播放着。 【在获得了两位太后的支持,和司礼监首席太监冯保结盟,并得到六科给事中的全力协助后,张居正事实上已经成为了大明权势最强大的人。】 【就连之前几位著名的内阁首辅,如严嵩、张居正的恩师徐阶又或者是他的前任高拱,在掌控的权势上都远不如此时的张居正。】 【但张居正并没有被巨大的权势冲昏头脑,他依旧有条不紊地推行着考成法这一条变革,让大明所有人都认为他确实仅仅是想要迫使官吏阶层更卖力的工作,为国库获得更多的税收。】 【一个仅仅是想要弥补国库亏空的内阁首辅,任何人对他的攻讦都是无关痛痒的。】 【至于在推行考成法的过程中趁机安插自家心腹,更是每一个内阁首辅乃至一方领导都必然会做的事情,更不会有任何人觉得张居正的做法有何稀奇之处。】 【事实上,即便是对于考成法的实施,张居正也是步步推进,并未急于求成。】 镜头一转,出现了一个新的年份。 【万历四年。】 张居正站在李太后和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面前,非常恭敬地开口。 “太后,臣认为,是时候正式实行考成法的惩治措施了。” 正在伏案勤奋写
第446章 张居正稳步推进改革获得历朝皇帝称赞,曹操发现盲点!(2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