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康熙要卖皇家御用品给英国人?明倭和谈风波不断(2 / 6)

有海军了。  康熙咳嗽一声,道:  “大清不是应该还有一些造船厂吗?”  胤禛有些尴尬地笑了一笑,道:  “父皇,江南和广州确实是有一些造船厂的,但那些都是民间的造船厂,制造出来的船只也是以商船为主,而且也都比较小。”  清朝是不鼓励民间海外贸易的,理由也并没有多么复杂,就是华夏传统的“重农轻商”。  都跑去经商赚钱了,谁来种田?  没人种田,国家的兵源怎么来,统治秩序怎么稳定?  商人手底下要是有了一大批的船只和船工,怎么保证不会成为另外一个郑成功、郑经?  反之,只要干净利落地禁止,这一切顾虑就全部都没了。  一个行业被朝廷打压,或许并不一定就会消亡,但一定不可能蓬勃发展起来。  毕竟朝廷才是这个国家之中最强大的力量。  康熙闻言,叹了一口气。  “所以说,就算是大清短期内想要搞出一支如李舜臣这样的舰队,也是很难的事情了?”  胤禛张了张嘴,最终还是决定实话实说。  “至少十年,才能初具规模。”  十年其实都少了。  毕竟有一句话说得好,十年陆军,百年海军!  康熙嗯了一声,缓缓开口。  “懂了,那就派人去伦敦,让胤禩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从欧洲那边买一批战舰吧。”  胤禛吃了一惊,忙道:  “父皇,欧洲人可都是非常贪婪的,他们若是知道大清有所求,一定会坐地起价!”  之前和英国建交和火器贸易,就让大清吃了不少苦头。  英国人运送的火器火炮,虽然数量确实是够的,但质量就一言难尽了。  鄂尔泰的大军还没离开国境呢,就已经传回情报,说有上千支火枪在行军途中出现失灵、走火等各种质量问题了。  火炮,也坏了十三门!  这要是打起仗来,都不敢想。  康熙瞪了一眼胤禛,道:  “那有什么办法?大清现在已经组建火器工厂了,等购买的新战舰到了,再仿制一批也就是了。”  “至于坐地起价,呵呵……”  康熙说到这里,双目中闪过一丝精芒。  “让胤禩告诉英国国王,朕可以卖给他只有大清皇家专享的特等瓷器和丝绸,用来冲抵购买战舰的费用!”  “哼,战舰是什么价格确实由他们开,但瓷器丝绸是什么价格,那就得由朕说了算了。”  胤禛闻言先是一愣,下意识道:  “父皇,皇家瓷器和丝绸,怎么能给那些西洋蛮夷?”  康熙大为不满,怒视一眼胤禛。  “愚蠢!《工业革命》都已经摆在眼前,尔难道还不知道西洋人马上就要超越大清了吗?”  “不,他们已经超越大清了!”  “朕能用瓷器丝绸换来战舰,总比将来朕死后,英国、法国人用战舰大炮指着你们的脑袋,逼着你们交出瓷器丝绸要强!”  胤禛闻言,只能狠狠地瞪一眼弘历,然后选择默然。  弘历非常机智地低头装死,主打一个“我什么也不知道,乾隆和我没有一个铜板的关系”。  金幕中,视频继续播放着。  镜头一转,已经是倭国之中。  丰臣秀吉脸色难看,连连拍桌。  “宇喜多秀家这个废物,我给了他十五万的大军,他竟然连一座粮仓都看不住!”  “他到底知不知道,那些粮食是我费了多少劲才积攒给他的!”  龙山的粮仓大营之中,囤积着超过十万石的粮草。  这些粮草之中一部分是从朝鲜本地缴获劫掠得来,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丰臣秀吉辛辛苦苦从倭国关东诸侯那边搜刮,运送过海的。  毕竟丰臣秀吉最开始的目标可不仅仅是朝鲜,而是要一举打到大明京师!  但这些天来,坏消息接连不断。  先是李舜臣接连击破倭国舰队,甚至还几次围攻倭国在朝鲜半岛最重要的根据地釜山港。  在这种情况下,倭国对朝鲜的运输就变得颇为困难。  这其实也没啥,因为龙山粮仓的粮食怎么也足够支撑到明、朝联军军粮耗尽。  可现在,龙山粮仓被一把火烧得精光,倭国前线的十几万大军粮食瞬间告急。  这仗还怎么打下去?  听着丰臣秀吉的咆哮,在场没有任何一个人敢开口说话。  片刻后,一名倭国大臣战战兢兢地开口。  “关白,为今之计,不如先暂时和明朝议和?”  “咱们毕竟还保有朝鲜南部四郡之地,以此议和,也不算失了体面。”  “况且,明军数量有限,他们也不可能将大倭国的军队逼出朝鲜,想来明朝皇帝应该也不会拒绝。”  丰臣秀吉默然半晌,缓缓点头。“也只能如此了。”  镜头很快切换到了大明皇宫。  “议和?”朱翊钧皱起眉头,显然颇为不满。  “朕的军队在朝鲜节节胜利,凭什么议和!”  兵部尚书石星干笑一声,道:  “陛下,李如松虽然烧掉了倭军的粮仓,但大明这边其实也还是缺乏粮草啊。”  “眼下的情况是,咱们无论如何也没办法派出更多的军队前往朝鲜了。”  “而单单凭借在朝鲜半岛的李如松五万兵马,确实难以击败一心防守的十余万倭军啊。”  其他几名大学士也七嘴八舌地开口。  “陛下,对倭国用兵,若是旷日持久,辽东女真、北方的鞑靼恐怕都会有所异动。”  “只要朝鲜不灭亡,那大明和倭国之间就有缓冲,事情对大明而言便能接受。”  “还请陛下三思。”  朱翊钧陷入沉吟。  【此时的朱翊钧虽然已经彻底不上朝了,但他只是厌恶那些敢在